理智設計挑戰進化論
何天擇博士// 一場科學革命,在美國知識界中,正如火如荼展開。19世紀的達爾文進化論,遭崛起於21世紀的「理智設計論」( Intelligent Design theory ) 挑戰。一個半世紀前,達爾文提出的進化論,由唯物 (或自然) 主義出發,認為世界眾多,且大異其趣的生物 (小魚、飛鳥、人、花草等),都是由原始的單細胞一代代改進而來。這種作用,叫做進化作用。唯物進化論說,萬物之存在,是出於盲目的機械作用,不是因為背後有什麼理智設計和意圖。故此,一切生物的存在,都沒有意義,沒有目的。 聖經創造論則說,萬物是由一位大能大智的創造者,按著祂的旨意創造,故此一切生物的存在都有目的,有意義和價值。聖經說:「我們的主,我們的上帝,祢是配得榮耀、尊貴、權柄的;因為祢創造了萬物,並且萬物是因祢的旨意被創造而有的。」(啟示錄四章11) 進化論的沒落 單從常識來看,進化論並不合理,也與近代科學的新發現無法協調。舉例說近50餘年,分子生物學急速發展,顯示生物在分子層次的作用,是由許多蛋白質構成的「機器運作」。這些機器構造複雜,通常有數十種零件組合。假如缺了一個零件「機器」便無法正常運作。同時,所有零件必須配搭合宜,同時運作,方可發生作用。 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,生物功能是逐漸由一點一滴有利的構造累積而成,叫做漸進論 (Gradualism)。依此觀點,一個零件已可運作,更多零件只是更多改良而已。這成為時下笑話。因為十九世紀還沒有分子生物學的知識;生物分子機器的運作是達爾文時代無法夢想得到的。事實上,達爾文同時代的的科學家們,對細胞內部的構造與作用認識極淺,因為那時代不但顯微鏡粗劣,無法細察,更無電子顯微鏡為觀察工具。 另一個領域便是生命遺傳物質DNA的科學闡明。DNA化學分子中蘊涵著極多的資訊,好似一個圖書館。這些資訊由於四種核甘酸的排列不同而表現。四種核甘酸正似四個記號、文字或密碼。它們的本身並不是資訊,所以即使將整個字典中的單字放在一起,也不會自動成為資訊。字或密碼經過意志的決定與編排,方產生意義而成為資訊。所以資訊是經過意志和理智的精神產物──不是物質盲目的必然變化,而是物質經過高一層次的設計組織而成。誰的意志?誰的理智?再者DNA的產生需要蛋白質分子的作用,蛋白質分子的產生也需要DNA的作用。兩者須同時出現,方能運作,不能先後「進化」。 自從1973年,天文物理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