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5月, 2012的文章

不妨戴上「紫色手環」

錢志群弟兄 記不得是從哪一年起,我看到很多花樣少年,甚至是人過中年,手腕上都戴了一個或藍或紫或紅或黑的塑料皮筋,很不理解。如今首飾店裡的裝飾品琳琅滿目,價廉物美,何必戴那不上檔次的塑料圈?沒想到,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市基督教會聯盟的主任牧師威爾。鮑溫 (Will Bowen) 卻用了這「小玩藝」作出了大文章。 二OO六年夏天,威爾。鮑溫在某項教會活動中忽發靈感,邀請大家戴上一個紫色手環;只要一察覺到自己在抱怨,就將手環換到另一隻手上。以此類推,直到這個手環能持續戴在同一隻手上廿一天,以此來幫助人們不抱怨、不批評、不講閒話。按照行為心理學的觀點,一個人的新習慣或理念的形成並得以鞏固,至少需要廿一天的時間。為了讓更多人理解「不抱怨運動」,威爾。鮑溫寫出了《不抱怨的世界》 (A Complain Free World) 一書。該書一上市便掀起了銷售狂潮。短短兩年多時間,不抱怨手環已經獲得全球八十多個國家,超過六百萬人的熱烈響應,並成為他們最重視的飾物。 小小的紫手環何以迅速走遍全球,把一個從前名不見經傳的牧師,舉到了眾多媒體稱之為心靈大師的位置,想必是各種膚色文化的人皆有抱怨的苦衷,既是抱怨侵害者,也是抱怨受害人。抱怨,是甚麼樣的毛病?說到底它是一種情緒的宣洩,憑著自己的感想,對人說長道短,一不稱心,就怨天尤人。上班時抱怨老闆和同事;回家後抱怨妻子和孩子,連自己沒擺放到位的椅子也要抱怨它礙事。抱怨別人不說,甚至自己也變成了抱怨對象。哀嘆自己長像不美、身裁太胖,討厭自己優柔寡斷、前途暗淡等等。換句話,抱怨是人的一種家常便飯,是無師自通的通病。不斷的抱怨往往會招致別人的抱怨和牢騷,甚至是夫妻成仇,朋友反目。所以,抱怨不僅是一種聽覺污染,更是一種立竿見影的情感傷害,是人們企圖用油滅火的一種錯誤方式。 人類的第一次抱怨發生在美好的伊甸園裡。始祖在滿園吃不完的果樹林中,偏偏偷吃那個吃了必死的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。犯了錯不認錯,卻倒過來抱怨上帝: 「祢所賜給我、與我同居的女人,她把那樹上的果子給我,我就吃了。」(創世記三章12) 人抱怨上帝,上帝對人又如何?上帝差派祂的獨生子主基督耶穌降世,為世人在十字架上捨身流血,為我們死,為我們復活。主耶穌一生受貧、受苦、受冤直至受死,卻從不抱怨。祂沒有抱怨那些殺祂的劊子手,反代他們向天父求情: 「父啊!赦免他們;因為他們所做的,他們不曉得。...

選擇決定命運

何天擇博士// 人生是不斷地選擇的一段過程。這些選擇會決定人生的成功或失敗,高貴或卑賤,永生或滅亡。選擇便是在不同目標中作取捨的決定。選擇一個目標便是放棄其他目標;選擇一條路線便是放棄其他路線。在婚姻、擇業或信仰的大目標上,選擇也是委身,委身的結局便是人的命運。選擇出於人的自由意志,就是孿生兄弟雖在同一環境長大,受同樣教育,也因選擇不同,加入兩個互相敵對的組織或政黨,或有極端相異的信仰與生活方式。自由意志是原初上帝造人時所賦予的恩典,受上帝尊重,不予違反或破壞。 選擇的公式 一個化學的方程式,左邊為反應物 (Reactants),右邊為終結式 (Resultants) 。例如A+B→C+D為終結式,是反應的結局無法選擇。前者是因;後者是果。因是目前的行動,可以主觀選擇的;果是後來跟上的結局,客觀註定的。我們不能只要方程式的左邊 (因),而不要方程式的右邊 (果) ;這似銀幣的兩面,密切連繫無可分割。如果我們不要C+D的終結,便不該選擇A+B的行動或佈局;反之,若切慕終局而不採取行動也是不可能的。 選擇不單決定個人的結局,也會影響周遭的人,特別是自己的家屬。始祖亞當夏娃做出錯誤的選擇,反叛上帝旨意,而招來死亡,也帶給人類無窮的災難,禍延千秋萬世,再也無法走回頭路。選擇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。有些人對人生的道路認為可以不作選擇,得過且過,日復一日。但不作選擇也是一種選擇,即選擇不選擇;有一天終須面對結局,無法逃脫。在罪惡的原路上邁進,怎可希望會有永生的結局? 上帝的選擇與人的選擇 聖經告訴我們,一個人悔改得救成為基督徒,承受永生,是上帝所選擇 (揀選) 的。經上說:「主所愛的弟兄們哪,我們本該常為你們感謝上帝;因為祂從起初揀選了你們,叫你們因信真道,又被聖靈感動,成為聖潔,能以得救。」(帖撒羅尼迦後書二章13) 「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……。」(彼得前書二章9) 上帝是公正無偏的,那麼祂怎樣揀選一部份的人,不揀選另一部份的人?再者,上帝揀選人是否有違人的自由意志?有些人認為上帝沒有揀選他,他因此不選擇當基督徒,有些基督徒也可能懷疑自己究竟是否是被上帝所揀選的,都是不知道上帝揀選人的方法。上帝揀選那些揀選跟從祂的人;上帝拒絕 (不揀選) 那些拒絕祂的人。並且由於祂的先見 (Foreknowledge) 知道誰會作出那樣的選擇。所以我們要知道自己是否是被揀選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