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險公司自身難保
錢志群弟兄 保險,從字面上說是萬無一失,從商業上說是失而復得。可是,實際生活中,人們以各種方式投保的保險公司往往卻是自身難保。據報導:在當下的美國公司美國國際集團 (AIG) 瀕臨倒閉,正採取各種方法求生,連美國政府也拿出200億美元給以「輸血」。 政府為什麼要介入其中?因為美國國際集團實在是世界保險和金融服務的一面旗幟,是全球保險服務行業的領導者。它的業務遍及全球130多個國家及地區,旗下的 AIG American General 更是全美最頂尖的人壽保險機構;旗下的 AIG Sun America 及 AIG VALIC 已成為全美首屈一指的退休金管理服務機構之一。如果這家保障巨頭破產,無疑是對保險業當頭一棒。 保險公司破產的話題其實並不新鮮。過去幾年裡,許多保險公司,從英國獨立保險公司到澳大利亞 HIH保險公司,都相繼倒閉。如果將目光回溯得更遠些,保險評級機構 A. M. BEST 的特別報告就會給我們一組不幸的數字,僅1969年至1998年期間,美國就有426家保險公司倒閉,2OOO年到2OO1年間就有六十家。 保險業常常自身難保,人們卻仍然要把不可預測的將來都繫在它身上。買房產、車險、醫療險、人壽險、商業險等等,每月保費不菲,只為了買個安心,買個意外中的一份保險。保險到底保了甚麼?保險常常會在危難之中給我們急救和補償,說到底都是不幸中的一點慰藉。比如說車險,小一點的磕磕碰碰,掏腰包的往往是自己,保險公司會用經濟手段將人們堵在全保的門坎之外;真是有了大撞大修,保險為你修好的車子也是傷過元氣,連賣價都要低人一等;醫療險也類似,基本醫療費還是有個限額預付。即使是大病大災,保險付了大錢,手術刀下的煎熬、生命的危在旦夕,保險公司也是無能為力。 再說人壽險,保費月月付、年年付,直等到日落西山的時候,興趣已不再在錢上了。要是辭了世,等家人、友人忙完繁冗的身後事,再多的生命補償金也對投保人分文無用,只是留給家人一筆遺產而已。報載,一代巨星張國榮逝世四個月後,美國友邦保險公司賠出超過三千萬港元,這只是他人壽中的一筆。但是,哪怕是錢堆成了山,與所保的生命也是風馬牛不相及。 特殊保險更是鏡中花、水中月的事。演藝明星、運動員等特殊人群的特殊肢體功能損失險是五花八門,無奇不有!如著名歌星的金嗓子保險、美食家和名廚師的味覺保險、喜劇明星的笑容保險等等,甚至明星會高價保其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