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萬別有第一次
錢志群弟兄 很多善事,做第一次就是很好的開端;很多惡事,第一次就是悲劇的開始。做好事,一次未必養成好習慣;但做壞事,一次之後便常有再試的念頭,一發難收。我們總以為做一次沒多大關係,沒想到,試一口毒品便試出個癮君子,試一手氣便試出個賭鬼,試一次色情便試出個色鬼,試一次受賄便試出一個貪官,試一次「順手牽羊」就試出個小偷小摸的習慣,甚至是大賊……。這其中的每一種試,在生活中都可能試出多少人間悲劇,試出多少悔恨人生。倒過來說,每一個在罪中取樂、樂中帶罪的習慣,都源於好奇和僥倖的第一次。在初次面對誘惑時,慾望總會鼓譟人迎合;而良心卻又常常譴責和勸戒人,使人有片刻的猶豫和掙扎。但是人一軟弱,便會成為誘惑的俘虜。一次出手,被掩上的慾望之門就會洞開。 中國海南省的兩位貪官──陳小春和曾清泉,命運相同。在分別被判處無期徒刑後,面對媒體都後悔不該當初伸出最致命的第一次,下不為例;可是,忍不了多久又都頻頻伸手。我們常常不承認和不認識我們肉體裡潛睡的貪心有如此大的能量。當你將它釋放出來後,它就如脫韁的野馬,無法駕馭,常讓自己大吃一驚。難怪古人感嘆道:「貪如火,不遏則燎原;欲如水,不遏則滔天。」 明知不對的事為何要一試呢?因為壞事有誘惑力;而人裡面有種嚮往力。肉體中慾望如無形的力量,總想拉我們去滿足它,誘惑與力量就像磁石與鐵片,一觸即合。我們所受的家庭,學校教育,及名人的著著,很多都教我們做人行善。道理不是不懂,但是做起來太困難!就如讓我們不撒謊,我們不僅對別人撒謊,甚至對父母都撒過很多謊。主的門徒很坦誠,對這種身不由己的現象,用一個「律」字來解釋:「在我裡頭,就是我肉體之中,沒有良善。因為,立志為善由得我,只是行出來卻由不得我……我覺得有個律,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,便有惡與我同在……叫我附從那肢體中犯罪的律。」(羅馬書七章18-23) 人既控制不了自己裡面的罪性,也控制不了魔鬼撒但在環境中遍佈的誘惑;所以保羅保羅發出向善的呼求:「我真是苦啊!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肉體呢?」 誰能呢?世人都是同病相憐,誰也不是誰的指望。指望只有一個,就是向上帝借力。聖經中,有一位從奴隸變成埃及內臣的約瑟,英俊加權力,使他成了許多人傾心的對象;但是,在他還作奴隸的時候,面對上司波提乏妻子的色誘,約瑟堅持拒絕和逃避,雖被反咬含冤入獄也不後悔。他抗拒誘惑的力量從哪裡來?他拒絕那女的說:「我怎能作這大惡,得罪上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