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爸爸」的稱呼沉甸甸
錢志群弟兄的時評 有調查顯示:中國幼兒園七成的孩子上下學都是媽媽或保姆接送的,五成的孩子在家大部分時間是跟媽媽或祖父母一起度過,兩成左右的孩子,一天裡幾乎見不到爸爸。根據另一組「誰是孩子主要生活照料的人」調查,對「八十年代子女」來說,在O至六歲期間,由「母親」擔任主要生活照料人的佔62.3%,「父親」佔2.5%;七至十一歲期間,「母親」佔69.6%,「父親」佔5.2%。 很久以前,人們不會想到要做這項調查。因為按照傳統觀念,男人的主要崗位是在外打拼、掙錢養家,女人的家庭角色才是相夫教子。這種分工本身沒有甚麼錯,只是不要忘記,父親和母親同有一份天職,就是關懷孩子。這種關懷對父親來說,不只是衣食後勤。有大量關於父親意義的調查,都給天下為父親意義的調查,都給天下為父者一個吃驚的提醒。著名作家麥道衛 (Josh McDowell) 在其《模範爸爸》一書引證過:美國精神健康研究中心的醫生,根據全國人口統計數據發現,沒有父親的青少年,比家境清貧的青少年更容易淪為罪犯。耶魯大學的一批行為學學者,研究分析了世上四十八個不同文化的罪案發現,犯罪率最高的一群人,都是兒時由母親獨力撫養的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員發現:來自單親 (沒有父親) 家庭的白人少女,與人發生婚前性行為的機會,要比與雙親同住的同齡少女高出六成。另有一項在美國的調查,監獄裡85%的男性囚犯都是沒有父親的;大多數吸毒與青少年犯罪的都是沒有父親的男青年。 研究表明,缺乏父親的關懷,至少給孩子造成: 一、 爭取成就的動力很薄弱,二、難以抗拒眼前的引誘,三、自我形象低落,四、容易受朋輩教唆犯罪。中國教育專家們也研究發現:有些年輕的父母把孩子交給祖父母或者保姆照顧,認為孩子還小,等孩子上學時再親自抓教育也不遲,這絕對是一種誤解。O至六歲期間,O至三歲才是跟子女建立親密關係的最好關鍵時機。如果錯過這個階段,孩子跟你不親的話,以後的子女教育容易出現問題。尤其是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,就很難再跟父母進行情感教育的幼兒期,等到孩子上學後,再以知識教育的幼兒期,等到孩子上學後,再以知識教育的方式切入,結果發現自己一輩子都無法跟子女交流。 上帝造男造女的材料、方式、特徵、意義都有不同。爸爸和媽媽的意義都不能互相替代。由於男性與女性在情感和行為方式上各有不同,給孩子的關懷也會有一個優劣互補。比如,母親抱起孩子時,動作往往非常溫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