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月, 2011的文章

「爸爸」的稱呼沉甸甸

錢志群弟兄的時評 有調查顯示:中國幼兒園七成的孩子上下學都是媽媽或保姆接送的,五成的孩子在家大部分時間是跟媽媽或祖父母一起度過,兩成左右的孩子,一天裡幾乎見不到爸爸。根據另一組「誰是孩子主要生活照料的人」調查,對「八十年代子女」來說,在O至六歲期間,由「母親」擔任主要生活照料人的佔62.3%,「父親」佔2.5%;七至十一歲期間,「母親」佔69.6%,「父親」佔5.2%。 很久以前,人們不會想到要做這項調查。因為按照傳統觀念,男人的主要崗位是在外打拼、掙錢養家,女人的家庭角色才是相夫教子。這種分工本身沒有甚麼錯,只是不要忘記,父親和母親同有一份天職,就是關懷孩子。這種關懷對父親來說,不只是衣食後勤。有大量關於父親意義的調查,都給天下為父親意義的調查,都給天下為父者一個吃驚的提醒。著名作家麥道衛 (Josh McDowell) 在其《模範爸爸》一書引證過:美國精神健康研究中心的醫生,根據全國人口統計數據發現,沒有父親的青少年,比家境清貧的青少年更容易淪為罪犯。耶魯大學的一批行為學學者,研究分析了世上四十八個不同文化的罪案發現,犯罪率最高的一群人,都是兒時由母親獨力撫養的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員發現:來自單親 (沒有父親) 家庭的白人少女,與人發生婚前性行為的機會,要比與雙親同住的同齡少女高出六成。另有一項在美國的調查,監獄裡85%的男性囚犯都是沒有父親的;大多數吸毒與青少年犯罪的都是沒有父親的男青年。 研究表明,缺乏父親的關懷,至少給孩子造成: 一、 爭取成就的動力很薄弱,二、難以抗拒眼前的引誘,三、自我形象低落,四、容易受朋輩教唆犯罪。中國教育專家們也研究發現:有些年輕的父母把孩子交給祖父母或者保姆照顧,認為孩子還小,等孩子上學時再親自抓教育也不遲,這絕對是一種誤解。O至六歲期間,O至三歲才是跟子女建立親密關係的最好關鍵時機。如果錯過這個階段,孩子跟你不親的話,以後的子女教育容易出現問題。尤其是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,就很難再跟父母進行情感教育的幼兒期,等到孩子上學後,再以知識教育的幼兒期,等到孩子上學後,再以知識教育的方式切入,結果發現自己一輩子都無法跟子女交流。 上帝造男造女的材料、方式、特徵、意義都有不同。爸爸和媽媽的意義都不能互相替代。由於男性與女性在情感和行為方式上各有不同,給孩子的關懷也會有一個優劣互補。比如,母親抱起孩子時,動作往往非常溫...

算命師蒙恩得救

俞國靜 見證他信耶穌的得救見證 一個算命師的故事 我生長在眷村 (軍人眷屬居住的村子) 裡。年幼時經常生病。有一次,半夜裡發高燒不退,母親急帶我去診所。醫生卻說:「沒得救了,帶回去吧!」然而,母親不放棄,在她不眠不休的照顧下,我的身體終於康復過來。 成長之後,由於身材瘦小,不擅言詞,常遭人排斥和欺侮。在家也不例外。我有一個哥哥、一個妹妹,我排行第二,家父是退伍軍人,疼愛女兒,認為女兒乖巧聽話,兒子頑皮悖逆;母親卻將希望寄託在長子身上。我在家中不被重視便覺得父母偏心、不公平。常想,難道父母的愛就是如此?究竟甚麼是真愛。 家人是拜祖先的,母親更是殷勤到這裡拜那裡拜,祈求神明保佑全家順利健康發大財。他們迷信風水,常找這個算命那個算命。有一次,家母認識了一個從事命相的老師,介紹我認識。算命師說我有慧根,便教我算命。三個月後,我就在恩主宮的廟口擺攤子做生意。那時,我很自以為不凡,因為一般人學命相,都須一年以上,我卻只花三個月便學成,而且有幾篇文章刊登雜誌上。不可說不慧根過人! 不久,我結識了一個女孩,她很欣賞我的才華。因我除了算命及寫文章以外,也會美工設計。我們墮入了情網,談婚論嫁。就在這時,她勸我改行。說,從事相命行業太過複雜。為安全起見,她極力反對我從事這個行業。我們常為這件事情爭吵。後來竟因此分手。她離開我以後,我萬念俱灰。活著有甚麼意義呢?我很痛苦,感覺生無可戀。於是求助酒精,麻醉自己,希望一醉能解千愁。誰知酒醒之後,愁苦更甚! 就在這時,1985年,家母由林媽媽帶領信耶穌。她接受浸禮後,見我終日頹喪喝酒,除心痛之外,常勸我想開點。後來,她拜託靈糧堂的一位屬靈長輩來探訪我、關懷我。最初,我堅決拒絕基督徒的關懷,我不要接受別人的同情和可憐。後來這位屬靈長輩就請幾位年輕弟兄姐妹關懷我,為我禱告。那個時候,我感覺到他們很虛偽,也很囉唆,既然我不想與他們交往,他們為何一再打電話給我,又常來家裡造訪呢?然而,精誠所至,金石為開,最後,我過意不去,就接受邀請到他們教會,才知道世間竟有這種無私的愛。他們無條件地關懷我,為我禱告,我深被感動。後來參加了團契和星期天的禮拜。 我原是個當死的人:年幼時,醫生曾宣佈我不治;後來,同門師伯看過我的八字,說我活不到二十八歲。我不願意到地獄中受苦,我需要主耶穌的救恩。於是,報名參加教會的學道班。在三十歲那年受洗,正式歸...

我所知道的「乾爸」

蘇潞沙姊妹為她姊姊自稱為「乾爸」的乾媽撰文做見證 乾爸信主了!九十二歲的乾爸終於信主了!他才放下公事包,妻三步併兩步下樓,告知這令人興奮的消息,遏抑不住驚喜道:「上午姊夫從高雄來電話;乾爸心底明白,理智清晰,棄絕偶像,認罪悔改,決志信了耶穌。神是這麼的信實!」突如其來超過所求所想的,他愣住了,扣人心弦,肺腑發出感謝神,還是只能感謝神!頭一回聽見「乾爸」這稱呼,在他與妻初識交往之時,臺北新公園裡那次的談話中。妻生於大家族,親戚為數不下六七十,而「乾爸」是一家之長。他自己卻出身小家庭,耳聞眾多的稱謂排行:伯叔舅堂、婆嫂姑嬸、兄表甥姪等,早就陷入大觀園,再搞清楚「乾爸」既然還是位女性,就更秉承一顆敬畏的心。原來,妻的姊姊認了這位「乾爸」作乾媽,而乾媽又終生未嫁,便改口叫「乾爸」,妻也因龔姊姊直呼「乾爸」。民國初年,「乾爸」在中國大陸受女子高等師範教育,作教師,當校長,屢蒙表揚。克勤克儉,提攜親屬,勸導晚輩,頗受愛戴。乾爸遷臺後,於高雄煉油廠學校任教。妻唸小學,與乾爸同住,養成早起勤勉習慣,加上反應機靈,喜好讀書,在兒孫輩中尤被恩寵,老小同進同出,情誼厚,似同母女。 按家規。晚輩男女戀愛,理應即時謁見乾爸,取得首肯許諾,此後方有戲可唱,有琴可彈。那時的他還不是基督徒,暗自揣想「再醜的媳婦也得見公婆」,反正真金不怕火,裝備應戰,以溫良恭儉的姿態展現,耍一招「大勇若怯,大智若愚,大巧若拙,大辯若納」,莫測高深的應對進退,好不容易逃過乾爸的法眼,闖了第一關。憶當年,還真感激乾爸對妻的疼愛,並且愛屋及鳥。 據說,乾爸從親娘過世後,就信奉了佛教。到了六十多歲由杏林退休,住在公家宿舍,孓然一身,正式守戒吃齋拜佛,皈依了佛教。以唸經、拜佛、道會來填充時間,有事多由道友接濟。煉油廠社區設有教會,妻的姊夫是全職傳道人,夫婦倆與乾爸既是近親又是近鄰,經常叩門探望,餽贈食品禮物,也敬邀乾爸參加教會活動。乾爸認為西天極樂世界及耶和華天堂,分開兩個國度,若與耶穌親善邦交,則招惹菩薩不悅。因此,一年了不起上一兩次教會,已經勉為其難了。孤家寡人一個,沉靜落寞,日以繼夜,在自家佛堂木魚聲中,寺廟道場暮鼓晨鐘裡,齋戒沐浴,照本誦經,磕頭跪拜,寄託餘生。 乾爸生於清朝末年,適纏足解放之際,其天足稍嫌驕小,行路略帶搖晃。但養生有道,身材矮瘦,卻很硬朗,絕少病痛。四年前,妻有強烈意願,趁乾爸行動自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