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8月, 2010的文章

談「愛你自己」和「相信你自己」

張逸萍姊妹的見證 現代心理學家很重視「愛自己」和「相信自己」。他們認為一個人不懂得愛自己就無法愛別人,沒有自信心便不能有成就。 無實際效益 可事實剛好相反。《新聞週刊》(Newsweek) 曾專文報導,美國教育因迷信於建立孩童的自信心,以致美國學童對自己數學能力充滿自信,可考試成績卻不及自信稍弱的日本和台灣孩童。《紐約時報》(New York Times) 在「自尊卻不受人尊重」一文中指出研究顯示,自信程度與成功無關。有些幫派少年自信心十足;有些有成就的人,卻自慚形穢。 《美國新聞》(U. S. News) 報導,現在的老師因怕傷害學童的自尊心,都不敢扣分,結果美國學生「雖然缺課,無心向學,不花時間做功課,卻對自己的學術水平充滿自信」。社評說,在二十一個先進國家的高中畢業生考試中,美國學生排名第十九。社論認為,這是美國教育看重「自信」的結果。是的,假如自我形象那麼好,那何須進步? 假如稍為應付一下功課便「成績優異」,那何須勤學? 最新研究指出,「自信」令人更自我中心。現代的父母,因為受到「保護兒童自信心運動」的影響,避免批評小孩,所以疏於管教。更糟的是《雅虎新聞》(yahoo News) 報導;研究顯示自信心越強的人,越富侵略性──並不是眾所以為的因「自卑感作祟」。 背道而馳 心理學家教人要「相信你自己」、「愛你自己」。他們的理念與主耶穌所教的恰恰背道而馳。主耶穌教我們「愛人如己」、「捨己」(馬太福音廿二章37-39; 十六章24) 。從沒教人「愛自己」和「信自己」。有些心理學家反駁,若要實踐「愛人如己」,那就須先懂得愛自己,不然無法愛人。可是這不是主耶穌的意思。神學家愛德華斯 (James Edwards) 說:「『愛自己』與『信自己』的觀念來自心理學,不是出於主耶穌的教訓。」主耶穌曾多次囑咐我們要愛上帝、愛別人。祂說:「你要盡心、盡性、盡意,愛主你的上帝。這是誡命中的第一,且是最大的。其次也相倣,就是要愛人如己。」(馬太福音廿二章37-39) 又說:「你們要彼此相愛,像我 (耶穌) 愛你們一樣;這就是我的命令。」(約翰福音十五章12) 談到捨己,主耶穌說:「若有人要跟從我,就當捨己,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。」(馬太福音十六章24) 這是聖經的一貫信息: 「上帝是這樣愛我們,我們也彼此相愛。」(約翰壹書四章11) 「全律法都包在『愛人如己』這一句話之內了。」(加...